吴志城厅长调研玉树州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
4月12至15日,为全面贯彻落实大兴调查研究工作要求,破解垃圾、污水处理工作中的难题,在主题教育全面展开之际,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吴志城带队赴玉树州,组织对玉树市、治多县、曲麻莱县、不冻泉和五道梁地区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进行实地调研,并与玉树州人民政府召开工作座谈会,就打造海绵城市、开展地下管网普查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、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(上海奖)以及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。

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玉树市、治多县、曲麻莱县垃圾填埋场、垃圾分捡站、污水处理厂与管理人员、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,仔细了解垃圾收集、垃圾中转、固废处理和污水收集、处理等情况。调研中,吴志城厅长强调,要始终把生态优先摆在工作首位,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心中的“国之大者”,打造生态名片和政治名片,重点要掌握生活垃圾、污水处理工作基础现状,加强统筹谋划,既要考虑当前,又要重视体系建设,做到规范设施布局,特别对于不冻泉的垃圾收集点,可通过打破行政区划,提升转运能力,延长服务范围,提升集中化、规模化处理能力。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要做到知底数、分轻重、辨缓急,优先补齐当前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存在的短板,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厂设备日常维护工作,加大监管力度,完善日常监测体系,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能力,确保实现稳定达标排放,改善生态环境。

“近年来,玉树全域城乡环境卫生显著提升,基本建立了源头减量、资源化利用、垃圾处置等长效机制,玉树州按照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(镇)转运、县处理”的模式,推动实现了城乡垃圾系统化收运处置机制,构建起“垃圾资源化利用+焚烧处理+无害化处置”的常态化模式,实现县乡村全覆盖,提升了垃圾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。在生活垃圾资源利用方面,注重在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上,设立垃圾回收服务站,初步形成了“分类投放+分类收运+分类处理”的方式;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的“先行先试”镇、村、社区,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源头分类、中端收运、末端处置、转售收益的全产业链体系,通过回收废旧物资实现了收益”,玉树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目前,县域内环境卫生已得到持续改观,基本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。

“现阶段,玉树生活垃圾、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,但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,环卫基础设施投入不足,地方财政补贴价压力较大,建设相对滞后,如45个乡镇中仅有13个设有生活垃圾填埋场。”“生活污水管理还需加强,管网建设还不完善,存在雨污混合、管网粗细不一的问题,导致污水收集率不高。”“五道梁,不冻泉环卫基础设施薄弱,受制自然条件影响,垃圾处理能力还需提升。”座谈会上,双方就调研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。

吴志城厅长要求,玉树州要加强领导,形成齐抓共管、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。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,狠抓工作谋划,开展好城镇基础数据普查,结合项目申报,注重完善生活垃圾、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垃圾转运站点布局,实现与实际收集、转运、处理需求相匹配。要突出源头减量、把好前端投放、完善中端收运、提升回收利用,将玉树全域打造成垃圾、污水处理的全省示范地区。
调研中双方还就玉树市环卫工人保障住房问题、治多县锅炉房改造、不冻泉垃圾站电力问题进行了现场协调。玉树州人民政府负责同志、州住建局负责同志陪同参加了调研。